6读书要正确处理博与精的关系

6读书要正确处理博与精的关系

2021-11-05 00:15:22 浏览次数:

6、读书要正确处理博与精的关系6、读书要正确处理博与精的关系我在读书中,总觉得首先要处理好读书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我主张,读书要多读也要精读。读书要有个数量要求,因为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同时,现在处于信息时 代,图书出版的门类、内容越来越多,出书的速度也越来越 快,因此多读是十分重要的。常人说博览群书方能成才,指 的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读书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囫囵吞枣、浮光掠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读书要讲究质量,特别对那些 质量高、知识含量大、值得品味的书要精读,加强理解和领 会,有的句篇或内容恐怕还应背诵。这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所以,人们要想多读点书,多从书中受到益处,对读书问题 上的辩证关系不可不察不思。比如,读书既要“泛观博取”又 要“熟读精读”,就蕴含的辩证法。这两者似乎很矛盾,但是 只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把两者统一起来。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读书要“博”“专”兼顾。知识 的博、精和点、面应很好地结合起来。“无涉猎则不能通,无 专精则不能成。”这就是说,首先要博览群书,古今贯通,然 后在泛读的基础上选准方向,突出重点,专攻精读。人本身 便是从地球上的动物群分化出来的。人类的科学分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二者本是一体,可分又互相转化、互相渗透和 扩展。从老子到亚里斯多德可以说明。既然是这样,掌握知 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 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 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 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时弄不懂也 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 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 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学习人文学科的人,应当多从自然学科寻找共同的规律,获取灵感。从事某种专 业学科或专门艺术活动的人,固然要刻苦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还要多读点与本行业有关的理论与历史。再稍远一点,就是 文学、哲学、历史,除此以外,还要读点自然科学的书籍,特别是汲取自然科学的精神。可能越是远距离的汲取,越能 够有益于自身的根深叶茂。领风骚的大师要特定的历史条件 才能够出现,但多读书,多从远处汲取,至少可以帮助我们 摆脱本行业的狭隘眼界,脱离一些庸俗。如果只是孤立地抓 住一点去钻研,专则专了,却谈不上精,而毫无目标地去博 览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学海无涯而生命却是有限的。很多在 自然科学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其涉猎面也是很广的,像科学 家钱学森就长于绘画和音乐;数学家华罗庚能作诗之所 以现代社会缺乏创造性人才,就是因为很多学自然科学的人 只钻专业,不涉足文学艺术,因此缺乏想像力;搞社会科学 的人欠缺数理常识,知识面过窄就容易搞出笑话来,这些人 在学术上也很难有大成就。因此,从上学读书、学知识的过 程上看,先博后专。然而要想成为某门学问的专家,读书不 仅要博还要专,就要下苦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管理科学知 识等,读原著、读名著、读巨著;在读书的态度上,要做到 既要重视“博”又不能忽略“专”在读书的方式上看,要先专后 博。首先,要读本专业内部的经典著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 础,进而要读本专业方面的新近之作,了解本专业发展的现 状,跟上形势发展,作到思想与时代同步。比如,大学课程 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之分,我觉得这种划分很科学,平时开卷读书,也应该借鉴一下这个办法。公共之书,即人 人必读之书,或叫应知应会。专业之书,即所谓真才实学之 书。现代化社会,知识大爆炸,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也 愈来愈细,这对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业有专攻”,只有在一个领域,一个专业内,成为内行里 手,成为专家至少是准专家,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 之地。所以专业书不但要读,还要读博、读深、读新。其次,要读与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的知识。有一种书,不是专业书,但讲的是与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的知识,这种书就需要浏览。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说,我们学政治专业 的,学政治学,必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 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虽然说,有的书不是专业书,同 专业理论的联系并不直接,但文化史一类的知识是语言文学 的基础知识、是政治法律的背景知识,在学习政治学时是绕 不过去的。还有一种书,不是基础科学,但同我们的关系也 很密切。如语言文学、历史学,对学政治学有辅助作用,具 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些书不读,就会局限我们的思考力。再 次,要读专业之外的书。有一种书,看似与专业完全无关,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周围都会有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比如电脑书、环保书、办公自动化图书等。现代的读书人还 像古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恐怕是不 行的。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 门学习政治学,愈前进预感到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 窄,寻不着出路。其它学问也大抵如此。读这三方面的书,就是我说的“专”外有“博”。博学而后才能提高专业的领悟力,增强自己发现问题的本领。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看重“通儒”。“通儒”,就是学问的渊博。另一方面要做到“博”中有“专”,能 放能收。看了不少书,积累了多种知识,这时就要收,要能 集中到一点上,进行缜密的思考,然后做出简明的表达。读 书做学问,过于专门,便会孤陋寡闻;过于博杂,则样样通 而样样松。虽然两者有矛盾的地方,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有 的人谈起学问,面很广,但不深。有的很深,但走的是独木 桥,就那么一点,除此而外的都不知道,要有很大的出息,也不大容易。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掌握分寸。有了分寸,博也好,专也好,就能互相促进,而不至于偏。博览群书虽 为博览,但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与目的才会学以致用。当 然,要把博和专的关系处理好,还需要时间,还有待读书者 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认识,还要视各人的精力而定。

  因素很多,不要着急,要水到渠成。因此,在读书的“博”与“专”问题上,只有专而能博,才能通达,博而能专,才能深刻。不管学什 么专业,都应该把握住这个辨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杂”与“精”的关系读书应杂还是应精,众说纷 纭。我以为,读书应杂而后精,不杂无以为精。且不说学科 混沌的古代,单看分科越来越多的今天,世上哪一位专家,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是杂家与专家的统 一体。有科学家早就在呼吁大学文理分科不能太绝然,否则 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

  因而,不妨提倡读书的面要广一点,种类要多一点。博大才能精深。一般的人,读书应兼容百家,古今中外,三教九流。接触过了,哪怕是皮毛也总会留下一 点印象。纵然是搞专项研究的,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读书 杂一点也大有益处。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 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这个比喻很精彩。什么 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至U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 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 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 的精读。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一一 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 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 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 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 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 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 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 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 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结果,他写出 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三是正确处理 “博”与“约”的关系。读书宜广不宜狭,宜博不 宜约。读书要由博返约,在博的基础上达到精。研究一门学 问,或者说读哪一个专业,做哪一种业务工作,不能说限定 在哪一门学问里的书才读,别的书就不念。因为只读某一门 学问的书,知识面就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举 例说,搞汉语史的,除了汉语史的专著要读,还有与之相关 的很多别的书也要认真读,首先是历史,其次是文学。没有 广博的知识基础,专业的“金字塔”是筑不起来的。“博”就好比 塔基,“精”就好比塔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仅对于自 己的专业领域须如此,而且有必要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有 时间读读其它专业的书籍,常常会使自己对本专业的有关问 题反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受到启发。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 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 序。我们这些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和文科教学的“教书匠”,更应该如此。现在有些人动辄喜言专门,常以守约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以至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专”到不近情理,这种风气要不得。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 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 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 相关,牵其一则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疑问在表面上 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立。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 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 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巨匠、大师。

  当然,博览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在博的基础上,要逐 渐“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这一门学 通了,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也 是有用的。所以,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知识领域面尽量宽一些为好,只要正确处理与自己本专业的关系,知识 面越宽越有利自己的专业研究,做到触类旁通。我有个体验,有时在研究一些问题上往往难以深入,很大原因就在于知识 面过于狭窄。因此,我认为,读书时就有必要从提高自己整 个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方面去多加考虑。当然,读书再多 再广,毕竟与治学还不是一回事。读书只是个基础,搞学问 则需要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去研究问题,从已知中发现未 知,并加以解决。这里,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问题的深浅与价值直接决定着研究选题的意义。然而这 与读书也有很大关系。人们常常议论道,现在许多杂志上的 文章都有不少雷同的感觉,甚至重复性很大,突破大的不多,小修小补的不少,给人一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印象。我想,这与阅读面过狭,以及习惯于只读本专业的书籍或许有关,以至于常常出现选题撞车,缺乏新意的状况。为此我常引以 为戒。我读的书很“杂”,所买所藏的书也很“广”,那么要从中 来判断我究竟是搞什么专业的却不容易。因为我买书和读书 的标准不是完全根据专业的需要,而是注重其有助思考的价 值,即使看上去与专业的关系甚远,但我仍然乐意购买。比 如,我是从事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教学的,我认为,党的建 设和管理理论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它的基础理论,这三个方面的书都要学懂弄通,还要读行为科学方面的书、掌握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事实上,我写文著书往往得益于那 些非本专业书籍。我不仅能写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的教科书,也能写行政管理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教科书。四是正确处理“读经典”与“随前沿”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这些社 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游走在经典与前沿之间,读书 更需要处理好精典与前沿的关系。我认为,经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教学与科研需要经典的依托。以厚重的心情 对待经典的阅读,虽不至焚琴煮鹤,然而,闲适之际,展卷 细读,意犹未尽之余,击节而唱,口齿留香却是有的。就象 作者佚名的文中所说的,在经典之中,可以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恬淡;可以梦忆红楼“万艳同悲”的苍凉;可以 来到希腊城邦和亚里士多德探讨诗学 ;可以有“自在飞花 轻似梦”的善感;可以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可以有“- 丈丝纶一寸钩”的闲适、访田园五柳豁达千古尘嚣、到盛世诗 唐品啜韵美律香;也可以点燃第一炉香和钱钟书先生进 行神鬼人的对话。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因为有了经 典的沉韵,在我们的教书和写书中亦可以见山如画,视水如 诗了,何妨把围壁做东篱,视高楼为南山;讲台和写字台可 为苍穹,浩淼深邃,纵横捭阖;教室和书房可为阡陌,稚子 垂髫,悠然自得。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思接千载,视 通万物;或回顾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或倾听夏日的传说;或 讨论云生雾起的由来,或考证神秘玛雅的起源。文史是浪漫 的散文诗,哲理亦是精致的韵律诗,真是不亦快哉以激越 的拥有紧随前沿的心态读书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和科研工 作者必须关注前沿,这是为了自身的新鲜活跃,原来在我们 不得而知的广阔世界还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 可将自己摈弃于时代之外,不可将自己轻易划入老年一派; 关注前沿更是为了教育的新鲜活跃,了解人们的心态,才能 与他们探讨,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 正以它的速度飞快地变化着,千万别用你的想象去揣测别人,冷不丁就会让你跟不上趟儿。跟着前沿的节奏,尽管并不经 典,尽管并不深厚,尽管你觉得有的书在浪费你的时间,但 是也必须阅读。游走的状态,游走的存在,在矛盾的双方中,点燃两极,和谐两极,是需要做到的,尤其肩负党校教师的 人师更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游走。因为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类 别的阅读,一个单一领域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地涉猎 各个领域,我们需要在忙碌中充实,在闲适中诗意,在艰难 中执著,在安逸中探求。这就是我处理“读经典”与“随前沿” 关系的思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