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2021-11-13 00:11:56
浏览次数: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是一组由某些镰刀菌种产生的生物活性 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
其根本化学结构是倍半萜烯,因在碳 12、13 位 上形成环氧基,故又 12,13 环氧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 12,13-epoxytrichothecenes。
目 前在谷物中存在的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主要有 T-2 毒素、二醋酸蔗草镰 刀菌烯醇di-acetoxyscirpeno,DAS、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脱氧雪 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该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可溶于中等 极性的有机溶剂,难溶于水。紫外光下不显荧光,耐热,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 坏。1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的毒性该类化合物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有较强的细胞毒 性、免疫抑制作用及致畸作用,局部有弱的致癌作用。1 T-2毒素是三线镰刀菌和拟枝抱镰刀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研究说明它是食 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ATA的病原物质。本病的特点是发热,鼻、喉及齿龈出 血,有坏死性咽炎,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根据 ATA 的临 床病症及食物中别离 出的镰刀菌认为,ATA 与 T-2 毒素有关。
T-2 毒素的毒 性作用极为广泛,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尤其是淋巴组织受损最为严重,可造成淋巴细胞变性坏死,说明 T-2 毒 素具有免疫损伤作用。
T-2 毒素可致胃 粘膜出血及软骨损伤;并能抑制蛋白质和 DNA 合 成;对小鼠有胚胎毒性;也 有报道 T-2 毒素具有致癌和促癌的效应。2 二醋酸 DDDD 草镰刀菌烯醇 该毒素主要由 DDDD 草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 产生。
其毒性与 T-2 毒素相似,可损害动物造血器官、使血细胞持续减少、心 肌蜕变出血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该毒素也称致呕毒素vomitoxin,主要由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及雪腐镰刀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赤霉病麦中毒的主 要病原物质。有报道成人食入250g含有10病麦的面粉,食后3060分钟即可发生中毒。表 现为恶心、眩晕、头痛、呕吐、手足发麻、全身乏力、颜面 潮红。停止食用病麦后 12 天即可恢复。病症严重者可见呼吸、脉搏、体温及 血压的波动,四肢发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有地方称其为“醉谷病 ,但 未见死亡报道。
DON 的毒性除表现为致呕吐作 用外,一些研究还说明其有明 显的胚胎毒性和一定的致畸、致突变作用。但关于 DON 的 致癌作用目前尚无 明确报道。4雪腐镰刀菌烯醇与镰刀菌烯酮-X 这两者均为B型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可 引 起人的恶心、呕吐、头痛、疲倦等病症,也可引起小鼠体重下降、肌肉张力 下降及腹泻 等。2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污染的预防措施 在欧美各国,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对谷 物、饮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T-2 毒素和 DON 在北美和欧洲的谷物和饲料 中污染较为 普遍,而 NIV 和 DAS 的污染调查较少。
国外资料说明玉米受 NIV 污染较多,小麦受 DON 污染较多,而大麦却常受以上两种毒素的污染。
DON 和 NIV 在谷物中的污染量有明显的 地区性差异,如在日本南部,DON 对谷物污 染较 NIV 普遍,而在日本北部那么相反。
1986 年我国在局部省市对正常小麦中 DON 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安徽、甘肃、河南和上海 DON 的阳性检出率分 别为 533、570、577和 100。甘肃的小麦样品受 DON 污染最 严重,平均含量为 2050卩g/kg,最高含量达 20000卩g/kg。预防措施仍应是防霉去毒、加强检测及制定食品中限量标准。
防霉首先要注 意田间 管理,预防赤霉病;粮储期间注意通风,控制粮谷水分在1113以 下。要设法减少 粮食中赤霉病麦粒和毒素,如可采用比重别离法、稀释法或碾 磨去皮法等减少食用病麦 或去除病麦的毒素;用病麦制成油煎薄饼,因其温度 高可略微减少毒素含量; 而用病麦 发酵制醋或酱油,那么可较好地去除毒素,1996 年我国制定了小麦、玉米及其制品中 DON的限量标准,均为1000卩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