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探索环境监测新思路
2022-10-05 12:20:17
浏览次数:
抓住重点 领会实质
深入学习周生贤部长讲话精神,必须充分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国家战略层面和再生产的全过程研究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措施更多地体现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贸易政策中,成为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积极推进我国污染减排工作。
深入学习周生贤部长讲话精神,必须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历史性转变是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方向性、根本性的转变,是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就是要坚决摈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内在统一。
深入学习周生贤部长讲话精神,必须充分认识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和艰巨性。环保新道路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海纳百川、崇尚实践、高度开放的系统工程,前进的道路坎坷不平,形势复杂、任务艰巨,需要我们环保人前赴后继,永不停息。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继续轻装上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一代接一代不懈地坚持下去。
明确目标立足根本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多方面因素,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困扰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的困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地方对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思想认识仍不到位,二是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三是监测整体能力仍严重滞后,四是监测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监测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六是环境监测工作亟待科学规范。
切实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加快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加强环境监测,准确判断环境形势,分析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响应环境突发事件,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保障公众环境权益,是实现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客观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一要以依法开展环境监测、明确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设置科学的环境监测体系为目标,构建完整和谐、科学高效的环境监测法规政策和行政管理体系。二要以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现状、准确预警突发环境事件为目标,构建先进实用、种类齐全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三要以环境监测数据安全可靠、及时传输为目标,构建传输及时、简便实用的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四要以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代表性强为目标,构建技术可靠、方法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体系。五要以环境监测事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体系。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立足之本,是环境执法的依据,是环境保护工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途径。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围绕环境保护工作中心、服务大局,保障环境管理需求,努力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监督执法提供有效证据,为环境科研提供翔实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信息。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尽快实现定位转型,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做到测得出、测得准、说得清,以准确可靠的分析判断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各级环保部门要认清形势,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坚持“一个统领”,即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把“一个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即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把“三个说得清”作为工作目标,即真正“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风险”,努力推动环境监测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抓住机遇 跨越发展
当前国内外形势对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非常有利。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周生贤部长重要讲话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聚精会神地工作,不懈怠、不埋怨、不折腾。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要有“等不及、坐不住、慢不得”的精神状态,落实好周生贤部长在今年的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环境监测管理要全国一盘棋、监测队伍建设要上下一条龙、监测技术要天地一体化,努力做到“三个说得清”。为此,环境监测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环境监测法规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要加快《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出台的各项工作,力争尽快由国务院颁发。同时要做好条例配套规章管理制度的拟定工作,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真正有法可依。二是尽快磨合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环保系统内环境监测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使环境监测真正成为环境管理的基础。三是要积极推进各级环境监测站的技术转型,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技术支撑机制,充分发挥环境监测队伍的作用,夯实环境监测管理的技术基础。四是主动与资源管理部门和专项技术管理部门加强联系,形成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和谐工作机制和工作局面。
(二)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充分发挥其环境监督和目标责任考核的作用。
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客观反映本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监测的中心工作之一,必须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办公厅近期批转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38号)明确,断面水质是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可以说监测责任非常重大,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这就要求环境监测方案必须科学,环境监测装备必须齐全,环境监测结果必须准确、使人信服。因此,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加强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和考核中的作用。
(三)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认真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
国家明确规定排污单位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使用自动监测数据,而且要求2008年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必须安装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目前已有大部分国控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但自动监测数据的使用不够理想。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是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必须下气力认真抓实,加快对各级环保部门的有效性审核培训,加强检查指导,完善审核办法,确保今年完成对国控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50%的验收。制定考核、监测、统计体系建设情况的检查考核办法,并与总量减排工作一起考核,落实国务院确定的问责制。
(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推动环境监测技术向现代化转变。
一是要完善环境监测法规、技术体系。二是要建立环境监测专用设备准入制度,规范监测市场行为,淘汰落后技术设备。三是要加强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四是要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污染防治、总量减排、环境执法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环境知情需求提供服务。五是全力推进环境卫星业务化应用和能力建设工作,不断完善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业务化应用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
(五)狠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科学规范。
一是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基础性技术工作,开展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基本要求、管理模式、质量管理工作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尽早实现全程序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二是抓紧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有一个较大的改观,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三是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完善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四是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检测工作,保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准确有效。五是提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水平,推动整个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建设 提高能力
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要按照周生贤部长提出的“六型”机关建设的总要求,结合各监测机构的实际,大力倡导“六型”监测机构建设,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创新,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支撑能力。
提高对建设“六型”监测机构重要性的认识。建设“六型”监测机构是环境监测系统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载体,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干部素质,抓好制度和机制建设,把监测机构建设成为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具有先进工作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有效的工作载体、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六型”机构。
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和水平。要提高监测机构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把学习作为一种信仰、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和一种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加强监测机构干部职工的适应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职能,规范机构,理顺关系,解决好“越位”、“缺位”、“错位”和内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能,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工作成效。建设“六型”监测机构必须以制度为保证,建立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规范工作行为,接受群众监督,强化服务效果。要形成一套符合监测工作特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测机构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体制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周生贤部长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要以周生贤部长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环境监测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