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与农业发展战略(李裕元,邵明安)
2022-10-07 10:30:08
浏览次数:
表1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环境的气候、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完善农村政策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体制;资源管理法制化,遏制恶化态势;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农业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环境形势也非常严峻,森林与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面对严峻的农业环境和众多人口吃饭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过去,面对新的形势,提出新的农业发展战略。
1、中国的农业环境问题
1.1气候变化
若干年,CO2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及其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些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预计到2030-2050年将比现在增加一倍,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增暖。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20世纪40-50年代是最暖期,然后转为冷期,70年代以后又开始回升。根据大气环流模拟估算,中国地区到2000年由于温室效应可能上升0.2℃,到2050年可能上升1.4℃,冬季升温比夏季明显;降水总的趋势是增加,但增幅不大(见表1)。尽管温室效应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部分低地被淹没,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具地域性差异,而且中国历史上暖期常和湿润时期相对应,而冷期则同干旱时期相对应,加之夏季风强度和持续时间延长,夏季和年均温度增高相对不大、蒸发作用增加不显著等原因,中国东部地区将趋于更加湿润,无疑这对于农业生产将极为有利。随着温室的升高,我国的种植熟制界限可能北移,一熟制减少,二熟、三熟制增加。加上大气CO2浓度的增高,作物同化能力增强,这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极为有利。
关于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问题,有些研究者则提出怀疑。据任振球研究,近千年来我国和北半球的气候存在着间隔140~180a的准周期变化,其成因与九大行星地心会聚的力矩效应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气候的百年尺度振动上,在当前所处的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期尚未结束之前,还不能肯定CO2增加对全球温度的影响。
1.2资源问题
农业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植物种质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但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劳动力资源。
土地资源问题: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2,但我国人均耕地约为0.11km2,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国耕地的质量一般也较差,60%的耕地分布于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而且62%的耕地分布于淮河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国仅有39%的耕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了大量耕地。据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资料,在1986~1995年我国耕地减少550万km2。因此,粮食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为土地面积的减少所抵消,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总产的提高。
水资源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很少的国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的1/3,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农业用水所占的比重较大,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原农用水资源,加上城市废水排放的污染,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已从80年代初的85%降到目前的70%,而且供水保证率下降,农业灌溉面积发展滞不前。
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原因,我国的洪涝、旱灾日趋频繁,全国年均水灾面积733万km2,成灾面积400万km2,年均旱灾面积1950万km2 ,成灾面积670万km2,且以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近年来,黄河下游发生断流日数增加,1997年达226d,断流河段延长为700多km2,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劳动力资源问题: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数量过剩但素质较低。目前在全国4.6亿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2.25%,小学文化程度占45.4%。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劳动力数量过剩,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即"民工潮",带来了交通、环境、治安等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素质较差,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极大限制,也限制了农村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据调查,199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4.4亿多人,其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75%、12.4%、12.6%,农业各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1.3环境污染问题
水环境问题: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废水年排放总量373亿t,其中工业废水占60%,不达标和未处理的废水约占一半,黄河流域1700多个排污口每年排入污水达41.7亿t,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达150亿t。根据对我国130多个湖泊近期调查结果显示,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有51个,占39%、1996年80%的湖泊总N、总P超标。我国大部分城市下水系统老化,以致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渗入地下,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不同程度损害。
农业是水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污染源。据《中国农业年鉴》的统计资料,我国的化肥施用总量,N、P、K分别由1970年的152.3万t、90.7万t和2.0万t增加到了1996年的1856.9万t、500万t、12.2万t(纯量),增加幅度依次为12.2倍、5.5倍和6.1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成为我国近年来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大量的剩余养分(主要为NO3一N)被淋溶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使水环境遭到污染。
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杆的情况,既污染大气,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多数农村畜禽养殖场均没有适当的粪便处理设施,畜离粪便既污染农村环境,也造成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的富营养化。
1.4生态平衡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2万km2,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 km2的速度扩展;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已达1.35亿k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仍在以200万km2速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一20%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和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化程度,也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2、农业发展战略
2.1完善农村政策体系,利用经济杠杆,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因地施策,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体制。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使我国的粮食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这种单一土地经营形式的弊端是新技术新成果难于在农村推广转化和农业生产很难形成规模。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差别较大,我们应对土地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体制,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比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已经转移,可以对土地实行集体所有,进行农场化经营;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地区可采用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而对土地较为分散的丘陵山区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公司十农户"的经营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也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减少行政干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我国现行农产品流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原来土地公有公营的简单延伸,其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政府直接干预农户的经营决策和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烟叶等)仍由国家垄断经营,这样不但不能培训农民的市场意识,而且经常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侵害。要真正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尽量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实现农产品的自由流畅。政府则主要在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培养及组织科研试验示范等方面发挥作用。
2.2加强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法制化,遏制恶化态势。完善法律体系,利用法律武器,特别是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包括土地、水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实行法制化管理,使之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实现长治久安。针对我国土地与水资源短缺、污染、退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开源节流的办法使这一矛盾得以缓解。开源可以利用农村旧宅基地的复耕、土石山区填沟造地、打坝淤地、发展庭院经济等措施增加可耕地面积;跨流域调水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倡导节水灌溉、集雨灌溉、利用微咸水、工业及生活污水的达标回收水灌溉等措施可有效缓解水源不足的矛盾。节流,对于依法必须占用土地的建设项目要本着尽量节约的原则,对于包括农村在内的住宅建设要统一规划,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2.3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力度,促进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发展,国家支持仍应为农业科研的主要经费来源。但国家 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办法,促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避免盲目性, 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术、 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
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结合土地经营形式的调整,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加农技人员的工资、增加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这样既有助于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要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4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实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关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控制各种危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